锦句范文网

滴水穿石教学设计(滴水穿石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复习(1分钟)

  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有什么东西被水滴滴出来吗?
  2. 答案:我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就是安徽广德的太极洞。那这个现象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二、抓“滴水穿石”课题,了解现象得出启示(4分钟)

  1.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个重要的道理是——
    (板书)《滴水穿石的启示》
  2. 读课后第二题:哪些词语和“滴水穿石”意思相近?
  3. 接着提问:
  4. 教师问答(提问)
    (1)水滴滴过来了,可是力量微不足道啊。那为什么水会这么强呢?
    • 展示句子:“原来在石块的上方……”
      (2)水滴滴了又滴滴了——是不是这样?
    • 展示句子:“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
  5. 学生互动
  6. 读出两个成语,分别解释这两个词的意思:
    1. “锲而不舍” —— 持续努力的含义。
    2. “日雕月琢” —— 怎么看?
  7. 提问
    (引导学生思考)
  8. 如果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那么为什么它能“滴穿”坚硬的石块呢?

三、读课后第二题(3分钟)

  1. 课件展示问题
    然而,为什么水滴滴得这么长的时间?
  2. 展示句:
    “那不是——(课件)?”
  3. 学生讨论
  4. 回答:作者说:“我们又一起来读这最后一段。”
  5. 寻找答案:
    (1)水滴滴在同一个地方,时间长。
    (2)这样写的叫什么?
    • 展示反问句:
      “你还有其他问题吗?”

四、课后反思(3分钟)

  1. 提问
    (1)“滴水穿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2)你觉得这句话中的“微不足道”如何体现作者的智慧?
  2. 小组讨论
  3. 提问组别:
    1. “入眼”、“入耳”,还有“入心”——这是什么意思?
    2.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4. 总结
  5. 小组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生命的力量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我们是否用心去观察。
    (2)只有当我们真正“入眼”,“入耳”,并且“入心”的时候,事情才能变得简单易懂。

五、课堂总结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生命的神奇在于——
    (板书)《滴水穿石的启示》
  2. 学生讨论
  3.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反问:
  4. 回答
  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但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用“滴水穿石”来观察自己。

课后反思

  1. 学生反思
  2. 自己有什么收获吗?
  3. 对作者的话还有什么疑问呢?

以上就是本次教学设计的详细步骤,希望这个过程能帮助你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 2. 能够理解并概括滴水穿石的启示,并结合生活实际,说明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3. 通过举事例的方法,增强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滴水穿石的启示,感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能成功的道理。 - 难点:体会论证写作的方法和策略。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课前谈话,揭示课题
  2. 提问:同学们,你有理想吗?谁想谈谈自己的理想?
  3. 教师板书课题:滴水穿石的启示。

  4. 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5. 自主朗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课文中用了哪些生字?并尝试正确书写。 (2)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3)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

四、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 引导提问,激发兴趣
  2. 师生互动:学生自由提问。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滴水能不能穿石?它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4. 分组讨论,深入理解

  5. 小组合作:选择一个事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齐白石的笔艺等),用两分钟时间分析该事例,说明它体现了什么样的道理。

  6. 小组汇报,提炼要点

  7. 每组分享所选事例,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8. 教师归纳:滴水穿石的主题在于如何成功,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运用智慧和坚持。

  9. 朗读理解,引导思考

  10. 鼓励学生自由朗读全文,结合课前提问进行反思。
  11. 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组汇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总结提升,巩固知识

  1. 板书设计:滴水穿石的启示
  2.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因为如此,就一定成功。

  3. **反面例子:雨水冲刷不平的石板,却无法实现理想。

六、布置作业 - 如果你还不放心,可以模仿这篇课文和《说勤奋》写一篇议论文,并举例说明。

七、板书设计

滴水穿石(启示)

目标专一 不三心二意 持之以恒 就能成功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探讨,我深刻体会到滴水穿石的启示在于:只要坚持不懈、目标明确就能成功。希望同学们能够像滴水一样,从不 satisfied,而是在不断努力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滴水穿石的教学设计

一、滴水穿石的概念

  1. 成语引出主题:首先通过观察图片“铁杵磨针”、“愚公移山”,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成语蕴含的共同意思——只要目标明确,坚持不懈就能实现成功。揭示滴水穿石这个主题。
  2. 提出观点:引导学生明确滴水穿石的现象和作者的观点(如:滴水力量微小,但却是大石块被穿透的例子)。

二、初步感知

  1. 四字词语记忆:通过朗读《滴水穿石》中的四字词语“本草纲目”、“自谋生计”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
  2. 设问句练习:设计如“为什么铁杵磨针能磨出石头?”的设问句,让学生思考背后的原因。

三、深入理解

  1. 目标专一与持之以恒:结合实例,分析滴水穿石的真正含义——即只有专注和坚持,才能达成目标。
  2. 自我反思:引导学生自己反思自身是否也存在“目标难达、半途而废”的问题,并通过“滴水穿石”来寻找改进方法。

四、实践应用

  1. 学习新知识:结合课本内容,完成《滴水穿石》中的示例,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滴水穿石精神的。
  2. 自主阅读:选择一个与滴水穿石相关的名人故事(如《本草纲目》中的《李时珍》或“齐白石”的事例),完成思考过程。

五、巩固与总结

  1. 朗读总结:学生独立朗读课文中涉及的四字词语,加深记忆。
  2. 分享体会:小组讨论交流个人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滴水穿石教学设计10

一、游戏抢答

  1. 情景设置:屏幕展示几幅图片,分别呈现“铁杵磨针”、“愚公移山”,引导学生思考成语的含义。
  2. 抢答环节:通过抢答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提高课堂活跃度。

二、整体把握

  1. 自我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从图中“看水滴”和“听水声”的现象出发,提出自己的疑问。
  2. 四字词语复述:通过朗读《滴水穿石》中的四字词语(如“细、刀、石、火”),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

三、深入探究

  1. 提问环节: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石头会被一个滴击?”并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思考如何做到这一点。
  2. 思考感悟:鼓励学生总结出“只要专注,坚持就能达成目标”的道理,并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教学反思

  1. 学生参与度高,积极参与讨论:通过抢答游戏和小组互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2. 四字词语记忆准确: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复述词语,理解其含义。
  3. 目标明确,思考深刻:部分学生通过提问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作业设计

  1. 总结感悟:学生完成《滴水穿石》中的示例分析,记录自己的理解和反思。
  2. 创作题目:根据滴水穿石的启示,写出一个简短的故事或题目,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操作,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滴水穿石”的深刻内涵,培养他们的目标意识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设计:《水滴石穿》的教学分析与思考

一、教学背景

  1. 教材内容
    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时,主题是“滴水石穿”,旨在通过一个生动的具体例子,引出一篇议论文的主题句:“滴水穿石,不是指的‘指’还是‘穿’?”

  2. 教学目标

  3. 使学生理解“滴水石穿”的现象背后的哲学道理。
  4. 学会写作的方法:模仿范例、展开思路。
  5.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教学重难点

  7. 理解“滴水石穿”蕴含的“滴水穿石”的精神。
  8. 掌握写作的基本要求,如结构化写作、具体事例与抽象观点的结合。

  9. 教学时间 三课时:第一课时品读感悟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拓展迁移和质疑探究;第三课时总结提升和反思提升。


二、第一课时:品读感悟与人物分析

  1. 导入
  2. 图片展示安徽广德太极洞中“滴水石穿”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并体会现象。

  3. 感悟“滴水石穿”背后的哲学道理

  4. 自读自悟,结合例文和关键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金石可镂”,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5. 品读名人成就

  6.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三个人物(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事迹,并通过具体例子感受“滴水穿石”的精神。

  7. 拓展迁移与质疑探究

  8. 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使学生明白:像他们这样取得成功的例子不计其数,只有掌握写作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三、第二课时:拓展迁移与质疑探究

  1. 拓展迁移
  2. 安排学生准备并展示一位名人事迹的简短故事或图片,如费尔南·帕卡蒂奥、桑德斯上校等。

  3. 质疑探究

  4. 引导学生反思:“滴水石穿”背后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5. 学生交流后,引出最后一段内容。

四、总结提升

  1. 总结提升
  2. 小结“滴水石穿”的精神在于:目标要专一、坚持做一件事;过程要有耐心、不懈努力;希望可以实现理想。

  3. 反思提升

  4. 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课外学习积累经验。

纠正后的改写一:滴水穿石启示

(1)出示:“只要xx而不xx,xx而不xx,就一定能够xx。”记住的站起来告诉大家。

(3)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质疑:课文第四段还没学?能不能省去这段?

4、指名朗读第四段,理解雨水不能滴穿石块的原因,进一步体会“持之以恒”的重要性。点拨写作方法:这是从反面来说明道理,可增强课文的说服力。

(5)引导学生质疑:现在,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6)设计意图:由学生来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对作者这一写作方法的理解。

(7)五、自主作业,课后延伸

自选一题

1、把收集、交流的一个事例写下来,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要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2、结合本文所学,制作书签,写一句自勉的话,并用彩笔加以美化.

滴水穿石启示

(1)出示:“只要xx而不xx,xx而不xx,就一定能够xx。”记住的站起来告诉我们……

(3)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质疑:课文第四段还没学?能不能省去这段?

4、指名朗读第四段,理解雨水不能滴穿石块的原因,进一步体会“持之以恒”的重要性。点拨写作方法:这是从反面来说明道理,可增强课文的说服力。

(5)引导学生质疑:现在,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6)设计意图:由学生来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对作者这一写作方法的理解.

(7)五、自主作业,课后延伸

自选一题

1、把收集、交流的一个事例写下来,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要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2、结合本文所学,制作书签,写一句自勉的话,并用彩笔加以美化.

纠正后的改写二:滴水穿石启示

(1)出示:“只要xx而不xx,xx也不一定……

(3)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质疑:课文第四段还没学?能不能省去这段?

4、指名朗读第四段,理解雨水不能滴穿石块的原因,进一步体会“持之以恒”的重要性。点拨写作方法:这是从反面来说明道理,可增强课文的说服力。

(5)引导学生质疑:现在,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6)设计意图:由学生来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对作者这一写作方法的理解.

(7)五、自主作业,课后延伸

自选一题

1、把收集、交流的一个事例写下来,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要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2、结合本文所学,制作书签,写一句自勉的话,并用彩笔加以美化.

纠正后的改写三:滴水穿石启示

(1)出示:“李时珍事例:请同学和老师比赛读,齐读。爱迪生事例:男女同学分角色读。齐白石事例:所有敬佩他的人齐读。

(2)老师也去搜集了资料。大家看,这是谁?我们学过写他的文章《月光曲》。贝多芬从28岁开始听力逐渐减退,到50岁双耳全聋。这对一位作曲家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他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创造出最美的音乐。

(3)听了这么多事例,你有感触吗?现在,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本栏最新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