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句范文网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_醉翁亭记教案优秀教案课件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与品味:能够深入理解欧阳修的文风、语言特点,并体会文章对读者的感染力。
  2. 背诵与分享:通过朗读,加深对文中人物、情节的理解,培养表达能力。
  3. 分析手法:掌握“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论证方法,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4. 情感共鸣:感受文章中的细腻情感和哲理,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激趣(2分钟)
  2. 通过板书引出主题,明确学习目标:“醉翁亭记”文美情美,激发学生兴趣。

  3. 讲读引路(15分钟)

  4. 讲解第1段:介绍太守自号“醉翁”,“醉”的由来。
    • 太守自号为“醉翁”,其性格易醉,借山水排遣烦恼。
  5. 讲解第2、3段:描绘四时景色与人物情感。
    • 通过自然景物和人物互动表现“与民同乐”。
  6. 讲解第4段:深化主题,点明政治理想。

    • 征引其他文人,总结太守醉的原因和文章主旨。
  7. 对话交流(10分钟)

  8. 学生小组讨论:“醉”与“乐”的关系是什么?
  9. 全体同学分享个人理解,教师点评,明确政治理想。

  10. 板书设计

  11. 突出文章主旨: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12. 高调地呈现“醉翁之意不在酒”,体现文章核心主题。

三、板书设计

重点句解释: 1. 若天日出山间之朝暮也。 2. 山野芳草发幽香,佳木秀繁石出。 3.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4. 致负者 diverse无求,往来而不绝。 5.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太守醉也。

四、教学反思

  • 学生反应:课堂互动活跃,尤其是关于“醉”与“乐”的讨论热烈。
  • 板书效果:通过板书突出了文章的核心哲理,帮助学生抓住主题。
  • 教学难点突破:通过对话分析和论证方法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论证手法。

希望这篇设计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醉翁亭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散文,以“与民同乐”为切入点,展现了作者对人生际遇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以下是该教学设计的详细规划:


教学设计:《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章中的难解字词。
  2. 体会“与民同乐”思想的核心内涵。
  3. 理解诗歌中景物描写和抒情手法的特点。
  4. 培养学生模仿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一、导入教学(1课时)

教学内容: 1. 复习前文
- 请学生回顾《岳阳楼记》的内容及其特点。 - 引出“与民同乐”思想的重要性,并引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1. 引入文章
  2.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3. 他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而被贬为滁州太守。

  4. 明确主题

  5. 讨论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旨——“与民同乐”。

二、听录音初步感知(1课时)

教学内容: - 听欧修《醉翁亭记》的开头部分,关注诗歌的节奏感和文脉。 - 重点分析诗中的几个句子:“望之翼然若夫山水之乐”、“林 fica暝暝伛偻凛冽提携丝竹”等。


三、学生自学交流(1课时)

教学内容: 1. 简介作者
- 欧阳修的个人背景和成就。 - 他与范仲淹的关系,为什么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1. 听写生字
  2. 学习文章中的“林 fica暝暝伛偻凛冽提携丝竹”等词语,并尝试自己编排朗读。

  3. 独立阅读

  4. 请学生自由阅读整首诗,重点理解每一部分的含义和整体结构。
  5. 分组讨论诗中的人物、场景以及抒情手法。

  6. 问题思考

  7. (1)第一段写了哪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
  8. (2)第二段写了哪些景色?抒情方式有哪些?
  9. (3)第三段写了哪些图意?主要人物是谁?

四、重点字词检查(1课时)

教学内容: 1. 逐句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如“醉”、“乐”、“山水”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词汇如何贯穿全文。


五、结合问题总结(1课时)

教学内容: 1. 结合诗中的几个小节,归纳出整篇诗的主旨。 - (1)“醉”与“乐”的关系。 - (2)通过景物描写和抒情手法展现的人际情感。

  1. 强调诗歌语言的优美和韵律感。

六、课堂总结

教学内容: 1. 课堂小结:什么是“与民同乐”,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2. 口头朗读诗文,让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得到体现。


七、课外延伸

(如果时间允许)
- 阅读对比:《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 研究两篇散文的结构和主题,思考它们在语言表达、人物刻画等方面的差异。


八、课后作业

(1)仿写一段类似的五绝或七言诗。
(2)完成文章中的小节分析,尝试自己编排朗读。


以上为《醉翁亭记》的教学设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欧阳修·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也”、“而”的语气词,并理解其作用;
  2. 灵活运用文中关键词,完成写作技巧的分析;
  3. 体悟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贯穿全文线索,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2. 理解文中具体景物和人物描绘,完成作文技巧的分析;
  3. 对文中关键词“也”、“而”理解其语气词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基础达标
  2. 作者作品介绍:欧阳修(1087-1150),字,号(朝代)文学家,“”之一,有《欧阳文忠公集》。
  3. 文法背景: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

  4. 初读感知

  5. 寻找贯穿全文线索: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是“也”,即“陈述、肯定或感叹”语气。
  6. 理解文中具体景物:滁州的亭子名称(环滁)、周围的自然景观(琅叟、林壑)等。

  7. 问题探究

  8. 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景物和人物?怎样的景物让你觉得有趣,怎样的人让你觉得快乐?
  9. 如何描写这些景物和人物:①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②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③请循其本,子日“出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二)合作探究
  1. 研读赏析
  2. 纵向分析: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作者情感的一个字,“也”,即“陈述、肯定或感叹”。
  3. 结构分析:文中结构清晰,由写景到写人,再到抒发情感。

  4. 示例解析
    例如:“游人去而禽鸟乐”,说明人的行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已而夕阳在山”,说明人已离开,自然美景结束。

  5. 拓展思考

  6. 这段文字主要写的是出游之乐吗?还是其他类型的行程?

(三)拓展延伸
  1. 作文训练
  2. 写一篇类似的文章:
    “游树”描写秋天的景色,描绘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

  3. 口述练习

  4. 跟着文章中的句子进行口述:
    (1)滁州亭子叫环滁,周围是林壑;
    (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得之心而之酒也。

  5. 文化内涵

  6. 这段文字体现了游记的风格和情感表达,与《庄子》中的“出安知鱼乐”类似,都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抒发内心的喜悦与满足感。

四、布置作业

(一)记忆作业:
  1. 在理解基础上背诵全文;
  2. 指出文中关键词(如:“也”,“而”),并简要解释其含义。
(二)积累作业:
  1. 指出句子中的词性变化或古意,填入空格中:
  2. 山行六七里:名之者谁?
  3. 得之心而之酒也:今义: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三)翻译练习:
  1. 《游树》中:“得之心而之酒也”,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2.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3. 文中“伛偻提携”所指的两种人分别是:

五、板书设计

| 板书内容 | 板书区域 |
|-----------------------------------|------------------|
| 滢翁亭记的主要意涵 | 散见 |
| 美酒山水 | 板书 |
| 醉美景酒不醉人人同 | 全板 |


以上为《欧阳修·醉翁亭记》的教学设计,涵盖了各部分内容,并结合了写作技巧和文化内涵的讲解。

本栏最新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