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句范文网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_回乡偶书教案重难点

《回乡偶书》的教学反思:

学生表现及教学效果分析:

  1. 课堂氛围活跃,互动性强。
  2.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了朗读、讨论等环节,积极参与了小组活动。
  3. 个别学生对“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两句诗理解尚不透彻,但在尝试着朗读时能够表达出部分情感。

  4. 情境教学有效。

  5. 教师通过介绍贺知章生前的经历,将诗歌与真实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义。
  6. 插图和动画展示了离别家乡后,作者返家乡后的场景,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家乡带来的温暖。

  7. 朗读环节设计合理。

  8. 通过分组朗读、齐读古诗,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9. 借助朗读比赛和口述表演,学生将诗句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增强了情感共鸣。

  10. 互动环节设计充分。

  11. 小组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后,分享了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通过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12. 诗歌朗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朗读时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达出诗中的情感。

总体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采用多种互动方式,课堂氛围活跃,学习效果显著。学生在理解诗句、感受情感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表现力,但在部分细节上仍需进一步加强巩固。


教学反思:

  1. 理解诗句的深层意义:
  2. 在学生朗读“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想象: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是喜悦还是悲伤?
  3. 另外一句“客在何乡?”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你到我的家乡吗?” 这个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表达出诗句的深刻含义。

  4. 情感表达的关键点:

  5.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更具体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感受,例如:“你到我的家乡吗?我怎么也说不起来了。”
  6. 通过角色扮演表演,学生能够将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表现,从而增强对诗句的理解。

  7. 诗歌朗读的技巧:

  8. 在朗读时,教师可以强调以下几点:

    • 每个词语都要准确理解,不能马虎。
    • 倾听学生的感受,及时给予鼓励或引导。
    • 鼓励学生多说、多写、多画,形成全面的表现。
  9. 情感教育的渗透:

  10.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生动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悲悯之情。例如,可以提到离别的具体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11. 例如:“我们曾坐在巷尾的草地上,看着夕阳慢慢沉落。” 这一句诗不仅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也传递了乡亲们对家人的思念。

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回乡偶书》的核心思想:虽然离别多年,但家乡的温暖和情感始终如一。然而,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部分细节的理解,例如“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两句诗的情感表达,以真正让学生的感情得到真正的共鸣和升华。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并正确书写“ven”、“he”、“gao”、“yuan”四个字,能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阅读诗歌中感受怀旧情感,增强对家乡的思念,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 导入环节
  2.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要给大家讲一首我们以前没看过的好诗——《回乡偶书》。”
  3. 生:“好啊!”(气氛热烈)

  4. 教学目标

  5. 了解诗中的字词,理解诗中“客”字的意思。
  6. 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爱国情怀。

  7. 教学内容

  8. 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回乡偶书》前两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9.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客”字含义。

  10. 教学过程

  11. 活动一:导入词声游戏
    • 生:“小朋友们,我们来做一个‘客人’的歌,看看谁能最好地唱出家乡的大家。”(准备几个生字卡片)
    • 师:“(引导学生唱、改写生字)”
    • 生:比如“ven”改成“ven”,“he”改成“he”。
  12. 活动二:朗读《回乡偶书》前两句

    • :“读一读,咱们一起读两遍前三句。”
    • :“读得真好!”
  13. 教学设计亮点

  14. 通过“客人”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
  15. 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客”,帮助理解诗中“客人”的身份和作用。

第二课时

  1. 导入环节
  2. 师:“刚才同学们都乐开了花,老师想再带大家到一个更熟悉的场景。”
    生:(手心冒汗)“老师!”
  3. 师:“对了,我们今天要讲的诗是《回乡偶书》”,老师一定会让我们学到很多有趣的内容。”

  4. 教学目标

  5. 理解诗歌中“客”字含义,“客人”在诗中的不同含义。
  6. 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爱国情怀。

  7. 教学内容

  8.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客”字的多义性。“客人”既可以指离乡者,也可以指家乡人。
  9.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0. 教学过程

  11. 活动一:分析诗句中的“客”字
    • 师:“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客人’这个词的含义。”
    • 生:“老师,您能让我们用不同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吗?”(生积极回应)
  12. 活动二:朗读整首诗前两句

    • :“咱们一起读这四句诗。”
    • :“读得真好!”
  13. 教学设计亮点

  14.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来理解和感悟诗句。
  15. 师引导学生结合家乡的景物,理解“客人”与家乡的关系。

第三课时

  1. 导入环节
  2. 师:“刚才同学们真的太开心了!接下来,咱们要学习一个有趣的互动游戏——‘回乡偶书’。请同学们将书合起来,用你自己的话来读这首诗。”
  3. 生:(手心冒汗)“好啊!”
  4. 师:“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

  5. 教学目标

  6. 通过互动游戏加深理解诗句中的深意。
  7.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同学情谊。

  8. 教学内容

  9. 活动一:朗读整首诗前两句
    • 师:“咱们先一起读这四句诗。”
    • :“读得真好!”
  10. 活动二:互动问答

    • :“(引导提问)哪个字是‘客人’?”
    • :“ven”和“he”都是客。”
    • 师:“那么,什么是客人呢?”
    • :“客人指的是离乡的人,但他们是家乡人。”
  11. 教学设计亮点

  12. 通过互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师引导学生结合家乡的景物,理解诗中的深意。

教学总结

  •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这首《回乡偶书》,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思乡的情谊。”
  • 生:(手心冒汗)“好啊!”

板书设计

ven he gao yuan 客人 离乡者 家乡人 而是 家乡人

plaintext ven he gao yuan 客 应 来 来 家乡人 哪里


评价设计

  1.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字词,背诵诗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朗读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
  3. 情感与态度:感受家乡的温暖和思乡之情。

希望以上教学设计对你的课堂有所帮助!如果需要进一步调整,请随时告知!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与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 引入内容
  2. 谁是《回乡偶书》的作者?(老师介绍贺知章及其家乡)
  3. 今天我们要学习这首诗,它讲述了诗人回乡后的不同心情和感受。

  4. 情境设置

  5. 提问:你有多少岁?(学生可能知道)
  6. 感叹: Fifty years have passed, and still how many people have returned from abroad?
  7. 情感体验:

本栏最新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