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句范文网

《比大小》教学设计_比大小教学重难点

《比大小》课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

  1. 第一课时
  2. 学习小数的比较方法,认识“提土旁”偏旁。
  3. 认识“大—小”、“多—少”两对意思相反的词。
  4. 写出“小、少”两个生字。

  5. 第二课时

  6. 探讨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习仿编韵文。
  7. 写出“牛、羊”两个新生字。

  8. 第三课时

  9. 比较生字的多少,认识“少得多”、“多得多”等词。
  10. 尝试写更多的生字,如“鱼”。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2. 正确使用小数比较方法。
  3. 理解量词的意义及仿编韵文的方法。

  4. 教学难点

  5. 掌握比多少的表述方式。
  6. 仿编韵文时对“多”、“少”的理解。

学生特点

  1. 喜欢朗读和写生,但在学习小数比较方法时感觉抽象。
  2. 对量词的理解存在困难,尤其是“群、颗、堆”。
  3. 开始尝试仿编韵文,但遇到难以下手的情况。

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掌握小数的比较方法,认识“大—小”、“多—少”两对意思相反的词。
  • 写出“小、少”两个生字,并点明新偏旁“提土旁”。

教学流程

  1. 情境引入
  2. 提出问题:“我们班有12个同学,男生9人,女生3人。”问:“男生多还是女生少?”(引导学生思考比大小的意义)。

  3. 朗读教学

  4. 读通“大—小”、“多—少”两对词。
  5. 师生互动,指名读“大、小”,并判断哪些在前面。

  6. 写生教学

  7. 让学生自主选择生字“杏、桃、苹果”或新偏旁“提土旁”。
  8. 集体点明生字,并要求写一个生字的小标题,如“大和小”。

亮点与不足

  • 优点
  • 强调了比大小的逻辑性,避免了死记硬背。
  • 让学生参与朗读和写生,增强了兴趣。

  • 不足

  • 对量词“群、颗、堆”的理解较为简单,可能需要进一步延伸。
  • 比较生字的部分过于笼统,需引导学生具体比较。

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探讨比多少的表述方式,“多得多”、“少得多”等词的理解。
  • 写出“牛、羊”两个新生字,并点明仿编韵文的需要。

教学流程

  1. 情境引入
  2. 提出问题:“我们班有12个同学,男生9人,女生3人。”问:“男生多还是女生少?”(引导学生思考比多少的方法)。
  3. 引入“牛、羊”两个新词,指出其意义。

  4. 朗读教学

  5. 读通第⑴句:9只牛比3只羊多得多。
  6. 师生互动,指名读“多得多”。

  7. 写生教学

  8. 集体点明两个新偏旁“提土旁”(或学生自行选择)。
  9. 让学生写出一个新词并附上解释。

亮点与不足

  • 优点
  • 强调了比多少的逻辑性,避免了死记硬背。
  • 使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加深理解。

  • 不足

  • 对量词“群、颗、堆”的理解较为简单,可能需要进一步延伸。
  • 写生部分过于基础,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仿编韵文。

教师反思

  1. 每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3. 面对“比多少”内容时,仍存在学生难以理解的情况,需要进一步设计互动环节。

三、总结与改进

  • 总结
  •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小数的比较方法展开,注重朗读和写生,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 每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有效的互动方式。

  • 改进方向

  • 对量词“群、颗、堆”的理解可以进一步延伸到实际生活中的常见例子,如“很多苹果”、“一盘橘子”等。
  • 写生部分还可以加入更多关于日常生活的仿编韵文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希望以上分析对你有所帮助!如果需要进一步调整或补充,请随时告诉我。

《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页“比大小”(练习题5、6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
本栏最新
全站最新